今年以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证券化(ABS)融资工具发行再提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兴业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等5家消费金融机构发行ABS,发行规模逾百亿元。ABS是消费金融行业“补血”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的复苏,消费金融公司加快发行ABS融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防范哪些金融风险?除了ABS还有哪些融资渠道?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业内人士。加快发行ABS“补血”近日,“兴晴年第一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简称“兴晴—1”)发行文件正式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布。“兴晴—1”发行规模为20亿元。本期项目发行后,由持牌机构兴业消费金融发起设立的“兴晴”系列ABS工具累计发行规模将达到亿元。今年以来,不只是兴业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机构也于近期发行个人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眼下,消费金融行业为何密集加快发行ABS?对此,中原消费金融总经理周文龙表示,消费金融公司热衷于发行ABS,是由于消费信贷类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助力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规模扩张的重要“补血”渠道,通过发行ABS可以将已经形成的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从而回笼资金,回笼后的资金继续开展信贷业务,盘活了信贷资产存量,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展ABS发行工作,需要依据产品的结构以及市场的认可度,经过监管的审批或注册,可以在市场上正常发行相关产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在此过程中,获得监管的资格批复代表了监管部门对主体的认可,获得产品的批复代表了监管部门对资产的认可,而在市场上的成功发行也标志着市场的认可。ABS是一种将资产的未来现金流转化为证券的金融工具。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一般而言ABS涉及原始权益人、管理人、持有人以及负责资金监管、资金托管、证券登记、托管与交易等机构。对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发行ABS需要严格遵守审批发行流程和有关金融部门要求。具体来说,消费金融公司需取得监管部门下发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核准批复,并且在公司内部设立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行相关内部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发起机构选定受托机构与中介机构,筛选可用于发行的信贷资产,完成尽调并按照发行要求准备申报材料,向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申请备案并取得备案编码后,递交中国人民银行申报发行。然后,在取得中国人民银行的发行批复后即可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ABS属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的标准化产品,投资人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海尔消费金融总经理张西铭表示,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向投资人充分展示公司良好的经营情况,帮助公司提升市场影响力。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行过程中需要引入专业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如券商、资产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相关机构会对发起机构及拟发资产进行全面尽调,在对发起机构及拟发资产充分认可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增厚资本抵御风险消费金融机构使用ABS融资,不仅能增厚公司资本金能力,还能利用ABS在破产隔离、超额利差等方面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人的风险。今年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发行ABS,一方面显示出消费金融公司对于资金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消费金融业务的增长,背后是越发强烈的居民消费意愿回暖信号。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个人短期消费贷款新增亿元,同比多增亿元。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的带动下,居民大宗消费需求不断释放,线上消费较快增长,服务消费继续回暖。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截至目前,已经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达到31家,贷款规模超亿元,约占我国短期消费贷款市场的8%,成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消费金融市场的重要补充。研究表明,消费金融对促进消费具有显著作用,增强消费金融公司资金实力并降低金融风险,在当下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在监管部门要求和指导下,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在公司治理、内控审查、风控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专家表示,消费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还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xy-outdoor.com//bsmsy/bsmsy/96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