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猫

发展与进步收入分配决定理论的思想


前言

关于收入分配的思想源于亚当·斯密,完成于大卫·李嘉图。他们基于生产力与财产所有权双重因素来解释收入分配。该学派承认产品是由劳动创造的。但在私有产权背景下,劳动的过程是离不开资本与土地作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由此,产品价值必然应该在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要素之间进行分配。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工资作为劳动的收入,只是劳动产品的一部分而已,工资标准在劳动供给充裕甚至相对过剩的条件下,通常被确定在相当于社会必要生活费用的水平。

(一)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思想古典经济学

在总产品中将工资扣除后的剩余部分,则分别以利润和地租的形式归于资本和土地所有者。可以看出,劳动总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被分解为工资收入和非工资收入,已经隐含着分配过程中各经济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在当代,随着后凯恩斯学派的复兴,古典分配理论被秉承相近思想的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卡尔多等就致力于为以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贯穿始终的宏观经济体系构建微观基础。他们充分借鉴吸收了古典经济学的分配思想,并由卡莱斯基、斯拉法等经济学家将其整合到有效需求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所谓的“新李嘉图主义”或“凯恩斯主义”的分配理论。

可见,后凯恩斯学派吸纳了古典分配理论中关于资本所有权、土地所有权等非劳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进而工资收入和非工资收入并列存在的思想。后凯恩斯学派提出的“剑桥分配等式”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并在其增长理论中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建立起相关关系,强调收入分配既体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分割,同时也影响着一个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

(二)马克思的主义经济学的收入分配思想

马克思是站在当时的弱势群体即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来分析经济问题的,代表了社会的良知和正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坚定捍卫了一元劳动价值论。在他的商品价值构成(C+V+M)中,C是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要素价值,V+M则是劳动者在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其中V是用来补偿劳动再生产消耗的价值,M则是被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这样,剩余价值的剥削性被揭露出来。剩余价值理论明确揭示出资本主义分配过程的非正义性,间接证明了这种分配实质所体现出来的剥削关系以及引发的阶级利益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由此,马克思将收入分配问题上升到阶级矛盾和对立的高度,指明了资本家侵占工人剩余价值必然引发阶级斗争的客观后果。

在当代,马克思的主义学说沿着诸多路径演化。在经济学领域演化为较有影响力的新马克思的主义学派,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分别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萨缪尔·鲍尔斯和赫伯特·金蒂斯,以及耶鲁大学教授约翰·罗默等。该学派应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把马克思提出的生产结构和收入分配取决于社会条件、阶级利益冲突的思想引入微观和宏观经济模型的构建。

其中,约翰·罗默根据收入所得将人生的福利状况分为四个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遵循差异化的收入分配原则和政策措施。该学派强调只有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阶级利益冲突关系的基本视角出发,才能阐释清楚企业的技术选择问题以及内部制度安排等问题。

(三)新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思想

对市场均衡和要素边际生产力研究的高度重视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特征。诞生于“边际改革”浪潮中的新古典经济学,其分配理论与古典经济学分配理论和马克思的主义分配理论有着显著差异,他们单纯从生产力的角度对收入分配机制进行阐释。该理论思想体现在克拉克的著作《财富的分配》之中,不仅认可劳动作为要素具备的生产能力,同时也非常强调资本、土地、企业家等生产要素在生产和创造财富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即在均衡的市场经济中每一个可分离开来的生产要素都会赚取它的边际价值产品,即它应该获得的正常的市场回馈,也就是与要素供给相结合一起决定出来的该要素的市场价格。

新古典经济学没有考虑企业家精神的创新要素价值,虽然瓦尔拉斯的竞争均衡理论也探讨并引入了企业家,但基于克拉克提出的边际生产力分配原则,企业家这种生产组织主体的作用被大大弱化,没有成为应对动态不确定性的创新主体。因此,均衡市场中产品价值被各要素完全分配,各要素均没有获得超额利润。可见,新古典学派的静态均衡经济是一种所有变化都可以准确预期到的确定性经济。

正如弗兰克·奈特指出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使各要素所有者可以准确预期使用的成本与收益,导致均衡时每种要素实现的产品价值等于其所发生的成本。在当代,这种分配思想依然发挥着主流经济学的指导作用,其影响面和影响程度也在发展中不断加强。新古典分配理论本是一种微观分配论,它最初就是作为要素定价而与市场均衡同时决定的,其理论思想在与凯恩斯主义相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从微观层面渗透到整个宏观经济体系,构成了“新古典综合”的微观理论基础。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在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利用总量生产函数(主要是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依据一系列严格假定,基于均衡分析,论证了市场价格机制依据要素边际生产力来调节收入分配,并最终指向经济的稳态增长(即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充分论证了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精神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运行中的贡献,不仅使国民收入在工资、利润等之间的分配与微观经济运行中的资源有效配置融合起来,而且也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经济稳定增长等联系在一起,日益成为收入分配理论中的主流,构成当前按要素功能分配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奥地利学派的收入分配思想

上世纪70年代与新古典学派同时代产生的奥地利学派,也是基于边际分析方法研究要素收入分配问题的。“在绝对的意义上,试图将生产力归属于某一要素毫无意义,因为对产品而言所有要素都不可或缺。给定其他要素后,根据某一单位的一项要素的生产贡献,我们只能在边际条件下讨论生产力。这恰恰是企业家在市场上所做的,添加或消减一定量的要素以争取达成最有利可图的行动”。因此,“在自由市场上,每一要素的价格并不是由武断的议价来决定的,而是趋向于严格地依照其折现的边际价值产品来确定。

随着经济的专业化越高、越复杂,调整越精细,这一市场过程的重要性就越大”。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企业家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奥地利学派的高度认可。该学派基于人的行为理论将企业家视为能够预见他人无法预见的利润机会、能够在动态竞争中把握不确定性、能够在暂时的非均衡中获得超额利润的主体。那些拥有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利用市场的不确定性看到潜在机会、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获得盈利的人都具备企业家精神这种生产要素。

抛开这些差异,他们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配思想是一致的,即劳动与其他要素的区别消失了,不存在所谓的“扣除”机制,不存在非工资收入作为“剩余”的概念,从而收入分配体系不再体现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和社会团体各方利益的冲突,而是与产品市场一样遵从市场价格机制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

(五)人力资本理论推动着分配思想不断深化

传统经济学的分配理论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xy-outdoor.com//bsmsm/bsmsm/9535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