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出诊的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147810.html引言
经济学者在研究《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理论的切入点。本文将阐述个人观点。
一、研究《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理论的切入点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理论的阐释主要集中在第三卷的第五篇中。然而,由于马克思对虚拟资本思想的阐释及论证是捎带提及的,非按教科书式的严格从概念的界定、内涵的阐释、特点的提炼等思路出发,所以,其理论不仅是非系统的、思想跳跃式的,且与《资本论》许多主题和章节混杂一起(这一点,马克思在第二十五章的开始就交代很清楚:“详细分析信用制度和它为自己所创造的工具(信用货币等等),在我们的计划之外。
在这里,只着重指出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般的特征所必要的少数几点。因此,在这里,我们只谈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这种信用的发展和公共信用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也在考察范围之外。”),不仅给研究者挖掘其思想带来困难,也给阐释其思想带来许多困难。要想梳理《资本论》中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必须首先找准理论的切入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研究效果。那么,研究《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理论的切入点应该放在哪里?
(一)虚拟资本理论的切入点:信用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从房地产信用的角度分析了在资本主义动产信用公司的虚拟资本问题。“建筑业主不再是为顾客,而是为市场从事建筑;和任何其他产业家完全一样,他必须在市场上有完成的商品。以前,一个建筑业主为了投机,也许同时建筑三四栋房屋;现在,他却必须购买(也就是大陆上所说的,通常以九十九年为期租用)大块地皮,在上面建筑一二百栋房屋,因此他经营的企业,竟超出他本人的财产二十倍到五十倍”。
这是马克思从房地产信用的角度来理解虚拟资本的表现。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首先是从信用的角度,具体地说,从汇票信用的角度,来理解虚拟资本的。“马克思所发现的资产阶级经济逻辑的疯狂,现在由于价值与货币代表形式之间的日益脱节而进一步放大。因为现在的货币完全跟任何物质基础(例如作为商品货币的金银)脱钩,各种理想的货币符号(如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也越来越开始被普遍接受为信用货币,为此就更容易受到人为判断的影响,任何掌握权力的人都可滥发或操纵货币。”
《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共有十六章,“信用和虚拟资本”这一章是本篇的第五章,是承前启后的一章,即承接“生息资本”和“利息率”,开启“货币资本”和“银行资本”的章节,因此,此章的虚拟资本理论主要起到过渡性作用,即从使“生息资本”向资本主义信用体系下的“货币资本”和“银行资本”过渡,同时,还兼有对“信用制度和信用货币”的衍生性分析的功能,“只着重指出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般的特征所必要的少数几点。”
就连对“信用制度和它为自己所创造的工具(信用货币等等)”的分析,都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第三卷的计划外,何况是作为信用制度的一个产物——虚拟资本呢?因此,虚拟资本理论在第三卷第五篇处于从属地位,即从属于利润的分析,是马克思在此信用理论的支撑和过渡理论,有点顺便提及的味道。
(二)信用作为研究切入点的合理性
确定虚拟资本理论在第三卷第五篇中地位,不仅使我们对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有一个恰当的把握(既不能夸大其在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能忽视其理论价值),从而为挖掘其思想,阐明其理论的现实和学术价值创造条件。要想从信用的角度理解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厘清信用及其制度与虚拟资本的关系是必要的。第一,虚拟资本运行的一个保障就是信用制度的有效运转。可以说,从个体信用到社会信用、从商业信用到企业信用、从银行信用到国家信用、从信用理念到信用意识,都是虚拟资本运行的前提和保障。
也就是说,离开了信用制度的保驾护航和良性运转,虚拟资本的有效运行就无从谈起。第二,虚拟资本的积累也是以信用制度为依托的。信用制度是虚拟资本发生、发展、壮大的依托。在马克思所处时代,虚拟资本积累已经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经济增长是虚拟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二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
虚拟资本的积累促成虚拟经济的增长,虚拟经济的增长又能促动虚拟资本的积累,二者的互动关系是认识虚拟资本的关键性视角,就是在“在G——G′上”,“看到了生产关系的最高度的颠倒和物化。”在这关键性视角背后,是信用制度的普遍建立。结合《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以信用角度理解的虚拟资本,就是以银行信用体系为依托,以各类能够贴现或流通的票据为载体,执行生息资本职能的一种现实资本的现实资本的“副本”。
二、虚拟资本理论在《资本论》中的内在联系
从文本研究的逻辑上讲,阐明虚拟资本理论在《资本论》中的内在联系似乎应该在该理论的总体阐明之后或另辟章节。在本章中,之所以把对虚拟资本在文本中的内在联系探究置于切入点的研究之后,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的:第一,阐明其关系的逻辑性,加深本章对研究《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切入点选择的理解。以信用角度理解的虚拟资本,还要阐明信用、虚拟资本理论与文本中其他理论的作用关系,而阐明虚拟资本理论在《资本论》中的作用,能进一步深化本章对研究《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切入点选择的理解。
第二,阐明其内在关联性,能明了文本中与之相关理论的内在联系。探明虚拟资本理论在《资本论》中的分布状况和研究的切入点之后,还要从《资本论》文本的整体出发,阐明这一理论与《资本论》其他理论的关系,以弄清文本中与之相关理论的内在关联。第三,阐明其作用机制,促进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重视。虽然虚拟资本理论在第三卷第五篇处于从属地位,但其文本作用很大,这一点,就连马克思本人也未必充分认识(一是其从属地位决定的;二是《资本论》第三卷对于马克思而言的手稿性所决定的)。因此,在本节中阐明其内在联系,促进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重视。从《资本论》的整体出发,结合《剩余价值史》和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确定虚拟资本理论在文本中的联系如下:
(一)马克思分析其他问题的理论工具
在第三卷第五篇第二十七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中,马克思较详细分析了“股份公司的成立”和“股份制度的作用”,而虚拟资本理论,尤其是股票分析,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组织演变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理论工具。
马克思认为,股份公司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扬弃的表现,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矛盾的一种新体现。股份公司虽然是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新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但这种形式和方式会使资本主义在一定部门和行业中形成垄断,从而引起国家的干预。“它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发起人、创始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时又产生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
这是一种没有私人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马克思这段用虚拟资本理论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组织演变的分析,含义相当丰富,我们可以解读如下:第一,虚拟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中起着重要作用,即通过“股份公司”和“股票”使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得以初步解决,当然没有也从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由此,虚拟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自我扬弃。
第二,虚拟资本的一个化身——金融贵族,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才能“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即“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第三,“股份公司”和“股票”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过渡阶段和现象,“这个矛盾明显地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它作为这样的矛盾在现象上也会表现出来”。第四,在此过程中国家会干预经济和企业组织的发展。“它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而引起国家的干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xy-outdoor.com//bsmjj/bsmjj/96345.html